
最近湖北省zf大力推进国有三资改革,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
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

人话解释就是:
把国有资源变成可以交易的资产,甚至证券化,全方位的搞钱,
政府投资的时候,用劣后资金参与,用最小资金的来撬动最大的社会杠杆,
其实这话是有背景的,过去因为政府手里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但资源在国资手里并没有被很好地去开发,甚至“沉睡”下去了,
而现在政府卖地收入骤减,手里也没就更没多余的闲钱拉动投资,
于是呢,现在为了盘活“沉睡”资产,缓解财务的压力,只能开源节流,精打细算了,
比如之前某市就卖了个【给未来30年教职工做食堂、小卖部的经营权】来搞钱,
再比如这些年发行的reits,最多就是【出售高速公路收益权,卖掉未来30年高速公路费】等等
就有人说了,你这么搞不是国有资产流失么?
关键是蹲着茅坑不拉屎也不是办法,
过去国企的资产运作效率是什么效率,民企是什么效率,市场是有目共睹的,资源如果要最大化产生价值,不交给民企还真不行,
但问题在于,你想卖资产,也得卖的上价才行,以前什么经济情况,现在什么经济情况,
卖国资,津巴布韦,委内瑞拉都曾经搞过,但不尽如人意,因为投资者也没啥信心啊,估值自然也就压的很低了,
但现在股市行情火热,所以趁着现在,抓紧推进,才是上上策,
那么这个政策的推出,背后说明了什么,
1、中央有限给地方政府兜底,只是给兜底一部分,剩下的债你还是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2、地方政府确实没钱了,债务真的还不起了,央妈不负责,我就只能变卖国有资产,把有现金流的资产提前变现了,
3、推动证券化,说明要卖上价,进到股市去搞钱才能是好策略,比如之前大火的reits,后边可能会搞出更多的特许经营权项目来销售,
这么看起来是不是利好股市?
但是注意,最优质的资产大概率是不会放到市场去卖的,毕竟有稳定高现金流的地方,完全可以拿成鹅养着,
所以能卖的项目大概率是不太好盘活的项目,后续项目质量是好是坏,普通人真得擦亮眼睛好好分辨,

数据来源:wind
如图,从2021年推动reits陆续上市以来,中证reits全收益指数从推出至今也就从1000点上涨到了1045点,四年赚了4.5%,
期间上市了77个reits项目,9成以上项目的五年收益率都介于0-10%之间,
注意这还是每年派息3-5个点情况下的总收益率,说明大多资产除息后的价格是下跌的,显然它们并不是所谓的香饽饽,
而这还是在上面首次大力推广reits时,要求拿出一些好的项目来精选上市的情况,
那么后续能交给市场的那些品种,普通人接手过去,也可能很大概率也只是拿个存款级别的收益罢了,甚至要承担较大的波动风险,
比如中证reits从峰值的1315点跌到792点,高位下跌40%,风险波动并不比股票小多少,
..........
那么再说回来,从长远方向来看,我们还是要认清楚,地方政府卖资产,证券化,本质不是为了还债,
卖国有资产,不仅债务不会被化解,反倒是政府债务驱动加速的信号,
因为地方官员首要目标从来都不是任内化债,
反之,在民企主导的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为了达到十五五经济规划中GDP要保持4%-5%年增长的目标,实现任期政绩合格,在债务拉动GDP效应边际递减的情况下,仍将不得不加大政府主导投资力度,
那没钱怎么拉动GDP,一方面得想方设法会继续向中央不断的要钱,另一方面就是全面开源,比如接下来变卖国有资产,加税,罚没等等,
最终把收到钱,再通过政府主导投资的方式砸到科技产业扶持和基建上面,这也是五年一任制官员的必然结果,
但债务驱动最终是有个头,你不想还债,我也不还债,那怎么办?
这点上其实昨天文章里有提到过,因为最终真实的财富并不是政府印钞,而是居民、企业实质性的纳税收入,买地收入,
当老龄化背景下纳税人越来越少,那么地方政府的收支平衡,债务问题一定是要得到解决的,
也就是地方官员投资意愿加强,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但口袋却越来越紧缺的局面,将会愈加显著,
也正如昨天文章所说,二十年后中国基建的未来一定会发生的:
投资重心从扩张型转向维持型、效率型。
也就是边缘地区未来会战略收缩,但维持一二线核心城市基建运作,重效率和产出,而四线城市则可能战略性放弃,留住核心资源,
维护一二线,让一二线城市集群扩大兼容周边城市,逐步内迁,使得居民享受公共教育设施和交通资源。
所以,当下这场“国资证券化浪潮”,更像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财政自救。它短期内或许能缓解地方的现金流压力,让资产重新流动起来,也能在资本市场掀起一波热度;但从长期看,它并不能改变地方财政的根本矛盾。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宏观经济、全球投资的相关知识,欢迎关驻我的gzh:思哲与创富,每日复盘分享最新投资干货
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