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欢 雷宇翔 白至洁
阅读提示
日前,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四川泸州举办。大赛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共设金属、陶瓷、纸张书画、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复师,及考古探掘工6个比赛项目,来自全国30个省份的293名选手同台竞技。
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峰正在修复青铜器。
7月的四川泸州,骄阳似火。与天气同样火热的,是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的现场。
步入木作文物修复师比赛场地,锯木声、钻木声此起彼伏,现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而另一侧的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赛区则全然不同,选手们个个屏气凝神,面对等待修复的书画文物,他们或清洗、揭裱,或补纸、全色,气氛十分静谧。与两场比赛同步进行的,还有泥瓦作、陶瓷、金属文物修复师及考古探掘工等4个项目的角逐。
“我感到很欣慰。”70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是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的裁判长,“举办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意义重大,说明文物行业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文物保护事业中来。”他说。
文物“医生”同台竞技
“对比上一届,参赛选手明显多了,特别是年轻面孔多了。”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说,本次赛事给老中青三代选手搭建了同台切磋交流的平台。记者了解到,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只有19岁。
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选手平均年龄最大,达47.7岁。来自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张玥今年19岁,正是43名木作文物修复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比赛中,她要使用传统工具完成一组清式一斗二升麻叶头斗拱的制作,并选择一种方式完成一根木柱墩接。
赛后,记者在赛场见到了张玥,她正与自己历时两天、耗时16小时的作品合影留念。“跟我日常训练相比,这次做得挺满意的。”张玥笑着说,之前训练时总做得慢,这次在规定时间内成功将木作立了起来,已经是对自己技艺的突破。
在隔壁的泥瓦作文物修复师赛区,来自北京的选手王宏军今年45岁,入行已有28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国赛,两年前,他曾去往山西太原参加第一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本次比赛中,他砌筑了硬山墀头墙,加工博缝头、铺设了披水稍垄与合瓦屋面,“总体顺利,也有点小瑕疵。”最终,王宏军获得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
“比赛两天衣服没干过,手上磨出4个水泡,指甲缝里都是泥。”这是考古探掘工项目选手祝晨悦最深的感触。记者了解到,传统意义上,木作、泥瓦作和考古探掘等工作条件较为艰苦,且对体能要求较高,鲜有女性参加,但今年共有4名女选手进入总决赛,其中考古探掘工项目3人,来自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祝晨悦便是其中之一。
虽大致完成了比赛,但祝晨悦因南北土质差异问题,感觉效果不甚理想,“绘图方面还有完善的空间。”
将真实文物搬到赛场
“供选手修复的陶瓷类文物是组委会从四川15家博物馆调取的,是真实文物。”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裁判长李奇告诉记者,“实战”是本次大赛的关键词。
据了解,不仅是陶瓷,比赛中,选手要修复的金属、纸张书画均为真实文物,而非复制品。选手需要在15小时内根据文物病害状况,制定合理修复技术路线、绘制病害图、编制修复方案,随后完成文物的保护修复,并完成修复档案。
“对文物修复师来说,要在15个小时内修复一件真实文物是相当困难的。”纸张书画修复师项目裁判汪自强说,将这些待修复的真实文物搬上赛场,就是要考验选手的技能水平,让高手脱颖而出。
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崔玉婷今年28岁,是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参赛选手。比赛中,她要修复的文物是一件宋影青莲瓣纹瓷碟。“这件文物大概有1/3部分残缺,我要将缺失部分补全,并清理表面泥土等附着物。”崔玉婷说,虽然时间紧张,但还是尽最大努力完成了文物修复。
选手拿到的文物各不相同,如何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在确保器物类型和基本破损状况相近的前提下,评判最终文物修复效果。”李奇告诉记者,裁判不单评判选手是否修复完成,更会考量所修器物的难度系数。
来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锋斩获了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比赛中,他面对的是一件汉代青铜方壶,“器物腹部缺失面积较大,胎体很薄。”扎根文物修复一线15年的任俊锋靠双手一点一点将其补全,“熟练来自数十年如一日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
对技能人才是巨大鼓舞
竞技的硝烟之外,赛场上更弥漫着浓厚的“求学”氛围。
“既能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平,又有机会和同行互相交流。”在获得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二等奖的朱国荣看来,这次大赛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平台。
“高手云集啊。”祝晨悦感叹道,赛场上有一些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师傅,对她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两年一次的大赛是全国文物行业从业者一场难得的聚会。”李奇表示,各省选手在赛场上比拼,这是对文物修复师综合能力的考验,同时,不同经验、不同阅历的选手一起交流、相互鼓劲,能够推动整个行业向上发展。
经过激烈角逐,本次大赛最终共产生了一等奖6名,二等奖24名,三等奖59名。据了解,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将积极推动竞赛成果转化,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宣传选树一批“全国文物大工匠”,积极推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文物行业落地生根。同时,记者获悉,在职业技能等级方面,各比赛项目前5名获奖选手,可晋升技师(二级)职业技能等级,第6~15名获奖选手可直接晋升高级工(三级)职业技能等级。
“这对广大文物技能人才是巨大鼓舞。”孙智彬直言,通过比赛的奖励政策,可以激发文物行业工作者的职业热情。
“文物修复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文物修复者需要终身学习、提升。”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告诉记者,文物是有生命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必须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文物,才能把这份工作做到极致。“我们仍需要更多热爱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也希望他们真正做好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准备。”韦荃说。
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